2016年12月20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二十五次會議分組審議環保稅法(草案),這是繼2016年8月29日首次提交全國人大審議后的第二次審議,12月25日人大將表決該法案是否通過。此次表決的時間恰逢全國大范圍霧霾,這次范圍最廣、持續時間最長、強度最強的霾天氣過程會是該法案順利通過的動力,且法案旨在推動環保和減少企業污染物排放的環保稅目前爭議不是很多,所以,2016年年底前通過的希望很大。
法案的通過也就預示著環保費改環保稅的立法工作進入實施階段,從通過到實施一般時間不會拖得太久,以旅游法為例,該法2013年4月25日通過,2013年10月1日實施,從通過到實施只有半年的時間。而作為此輪國家財稅改革重頭戲的環保稅,其立法進程明顯加快,也預示著其實施的時間也不會拖得太久。這就意味著,作為排污備受指責的磚瓦企業在即將到來的2017年面臨著生死考驗。
環保稅法納稅人為直接向環境排放應稅污染物的企事業單位,征稅對象為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固體廢物和噪聲等4類,其中大氣污染物是磚瓦企業治理的難題,因為截至目前,行業如何應對“最嚴”的GB29620-2013《磚瓦工業大氣污染排放標準》還沒有一套規范的技術方案,在這種束手無策的情況下,環保稅法的通過,也就預示著以該標準為檢測、控制、考核的前提下,磚瓦企業的生存幾率很小。
在談“死”之前,我們還是有必要說說磚瓦企業以前的“生”。2013年頒布的GB29620-2013《磚瓦工業大氣污染排放標準》的具體實施時間是今年的7月1日,可作為磚瓦企業甚至沒有感覺到這個“最嚴”的標準對企業的約束在哪里,有些地方落實的較為嚴格一點,企業雖然有點痛癢的感覺,撓一撓也就過去了。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局面,和當地政府排污費征收力度有關,也和企業運作有直接關系。但當排污費改為環保稅后,情況會大不一樣,因為費和稅的區別為一個違規,一個是違法。法是紅線、高壓線,沒人敢挑戰的底線,環保稅法是“長上牙齒”的,不是以前的“紙老虎’了。所以,環保稅的通過也就預示著以前那種”生“的條件沒有了。
按照標準磚瓦企業規規矩矩交稅能否生存下去哪?答案只有一條——不可能,因為這個稅磚瓦企業根本交不起。以環保稅征稅標準來看,是以排污量最大的前三項累加征收,具體到磚瓦企業的共有四項,分別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污染物和氟化物,計稅時減去四項中最低的一項,其他三項就是計稅的依據。計稅時以當量為單位,例如大氣污染為每當量1.2元,這是國家最低標準,地方可以根據當地情況適時調整,最大限度為國家標準的10倍。還有一條就是超標準排放加倍征收。這個依據標準就是我們常說的“最嚴”標準規定的,比發達國家都要嚴格的標準,所以,這個稅是磚廠在目前生產工藝、成本和產品市場價位下無法承受的。
面對污染磚瓦企業有針對性的技術升級改進是否可以生存下去哪?答案是——很難。以煤或煤矸石為燃料的生產線,即使進行煙氣治理(磚瓦企業常說的脫硫塔)也很難達標,這是磚廠工藝特性造成的,上脫硫設備只能減少污染物排放的量,有一定的作用。可脫硫設備的運轉費用也是相當可觀的,那時的情景就是一邊繳納環保稅,一邊往循環池里投價格不菲的脫硫劑,想想也是夠拼的。面對這樣的情況大家會想到用天然氣燒磚,因為我們都認為天然氣是清潔能源,雖然價格昂貴,能讓磚廠生存下去就是當掉褲子也認了,這恐怕是目前有實力的磚廠想到的。用天然氣燒磚會大幅度提升燃料成本,以其他窯爐簡單推算,一塊標磚的天然氣成本不會低于0.6元,僅此一項就是現在磚價的倍數了,磚瓦企業能承受,市場是否認可卻是另外一回事。還有就是目前國內的普通隧道窯用天然氣是不可行的,截至目前沒有成功的案例可供參考,因為天然氣外燃和煤、煤矸石內燃由于工藝、窯爐等諸多因素差別很大,相應的技改方案還不成熟,其中燃料的成本控制是最大的難題。實際上利用天然氣隧道窯、輪窯都可以燒成磚,并且質量要優于內燃磚,這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就已經成功的,唯一的難題就是燃料的成本。
利用天然氣燒磚成本是關鍵,但畢竟大家都在一條起跑線上,當市場認可的條件成熟時,利用天然氣好像是唯一的出路,問題是——天然氣燒磚也達不到環保要求。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就在今年,山東一家耐火磚廠就遭遇了這種窘境:以前該廠是以煤氣發生爐給隧道窯提供燃料,由于環保要求,企業引進了天然氣,本以為可以成為行業的環保治理方面的一面旗幟,卻不料被環保監測數據一棍子打死了,原因是氮氧化物嚴重超標,結果是罰款10萬元,停產改造。所以不要天真的認為天然氣就是萬能的環保燃料就萬事大吉了。查閱資料可以看到天然氣本身沒有那么多的氮氧化物,但天然氣燃燒需要空氣,空氣中的氮在高溫燃燒情況下會形成氮氧化物,所以問題的根源不是燃料而是空氣。很多專家都說磚瓦企業窯爐產生的氮氧化物濃度較低,只要控制合理焙燒溫度就可以達標,無需采用單獨的控制技術,可現實不是那么回事,并且磚瓦工業沒有對氮氧化物進行脫除的技術示范先例,所以利用天然氣燒磚是否可行也要有個大大的問號。當然,耐火材料和磚瓦有一定的溫度差異,但在技術上該事件無疑給我們敲響了警鐘,達到環保要求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
截止目前,磚瓦行業還沒有應對環保的清潔生產工藝方案,技術層面上也沒有權威的、成熟的發聲,我們看到的是政策的“控”和標準的“卡”,卻沒有一個正確的引導,磚瓦企業只能在迷茫中觀望。
在即將通過的環保稅法和“最嚴”的《磚瓦工業企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雙重壓力下,2017年就預示著磚瓦企業生與死的考驗。